数字玻片显微扫描仪通过高精度成像技术,将传统病理切片转化为可存储的数字图像,其操作流程涵盖设备准备、参数设置、图像采集与存储四大核心环节。以下是基于行业标准的操作指南。
一、设备启动与校准
1.硬件检查:确认光源、镜头、载物台等组件无破损,荧光扫描仪需提前预热光源30分钟。
2.软件登录:通过厂商配套软件(如3DHISTECH CaseViewer)启动设备,建议更新至最新版本以获取功能优化。
3.自动校准:使用校准玻片执行自动对焦与色彩校正,确保图像清晰度与色彩还原度(如DAPI通道荧光信号强度偏差≤5%)。
二、玻片装载与定位
1.玻片准备:选用符合ISO 8037标准的载玻片(厚度0.9-1.2mm),封片胶需全部干燥,盖玻片无破损。
2.自动装载:将玻片按标签朝外方向插入自动进样器,单次最多可装载200张。手动装载时需确保玻片平整对齐,避免气泡干扰。
3.定位确认:通过预览功能查看玻片位置,若自动识别失败,可手动调整载物台坐标。
三、扫描参数设置
1.分辨率选择:常规病理诊断建议采用0.5μm/像素分辨率,细胞学分析可提升至0.25μm/像素。
2.扫描模式:明场扫描适用于HE染色切片,荧光扫描需根据染料选择对应通道(如Alexa 488对应FITC通道)。
3.区域设置:通过ROI功能圈定扫描区域,避免无关区域占用存储空间。对于大尺寸切片,建议分块扫描后自动拼接。
四、图像采集与后处理
1.自动扫描:点击“Start Scan”后,设备将按预设参数逐层扫描,实时显示进度条与预览图。
2.图像拼接:扫描完成后,软件自动执行图像拼接,确保拼接误差≤2像素。
3.数据存储:将图像保存为SVS或NDPI格式,建议采用分级存储策略(如近线存储原始数据,在线存储缩略图)。

五、维护与质量控制
1.日常清洁:使用无尘布擦拭镜头与载物台,避免使用有机溶剂。
2.性能验证:每月执行一次质量控制测试,包括分辨率验证(使用USAF 1951靶标)与色彩准确性校验。
3.故障处理:若出现对焦失败,可尝试手动调整焦距或清洁镜头;若图像拼接异常,需检查载物台运动精度。
数字玻片显微扫描仪的操作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,通过精准的参数设置与质量控制,可确保数字图像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,为病理诊断与科研分析提供坚实基础。